收藏本站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行业风险

专访:如何看待公司信用债违约风险

发布时间:2012-08-14 16:24:51

新闻来源:新华网 

如何看待公司信用债违约风险——访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王宇、高立)近年来,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获得快速发展,在债券市场中的比重日渐提高。但在市场扩容的同时,也爆发出一系列信用违约风险。当前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发展状况怎样,如何看待市场中的信用违约风险,评级行业需要克服哪些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

记者:现阶段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发展情况怎样,与国外频频出现的违约事件相比,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有何表现?

时文朝:中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发行量上,2012年上半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3.53万亿元,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1.4万亿元,占比近四成。存量上,2012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23万亿元,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总额5.8万亿元,占比25.2%。

在公司信用类债券中,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是主力军,今年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占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的70.4%;截至2012年6月底,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存量占公司信用类债券存量的57.1%。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存在信用风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水平是信用债券价值波动的核心因素,这是信用债券的本质特征。在成熟的债券市场,发行人发生违约并不鲜见。根据标普的统计,在2007-2011年五年间,公司信用债券市场世界排名第一定美国发生400起违约,排名第二的日本发生8起违约 ,而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至今尚未发生一起违约。

记者: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市场对信用违约事件格外关注。您如何看待信用风险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时文朝:目前来看,不排除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发行人日趋多样化、信用等级中枢下移等因素的影响,个别企业有可能违约,引发个体风险,这在市场发展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市场上出现的个别风险暴露应该加以高度关注,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应对不及时、处理不得当的话,仍有可能对市场形成局部冲击。

信用风险事件甚至违约事件的出现,短期可能会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讲对建立市场化的定价估值体系,完善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充实评级违约率数据库均有积极意义,也是对现有机构、制度规范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自我校验,有利于市场长远健康发展。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很多监管部门、市场成员和专家媒体的共识。

记者:评级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事关投资者利益,也关系到信用类债券市场发展前景。目前我国评级行业有哪些不足?

时文朝:我国评级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还不高,级别竞争时有发生,未能切实起到独立、客观揭示信用风险的作用。评级等级总体稳定性差,评级上调突出,部分评级与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背离,缺乏合理调整依据。

以2011年我国信用债券发行主体等级调整为例,与穆迪1983年至2009年全球工商企业主体等级年均调整情况比较,我国评级行业的级别调整基本集中在上调,下调比例很低,A+以上级别下调比例接近于0,而穆迪在各等级的级别调整均是上调比例远低于下调比例。从各级别上调比例来看,我国评级行业A+以上级别的上调比例大多显著高于穆迪评级体系中相映射的等级。2012年上半年的情况也大体类似,主体信用级别共上调75家,下调7家,A-、A+和AA-级别的半年内上调比例就达到10%左右。

此外,我国评级行业级别上调存在不合理性,未能体现经济变动态势。自2005年以来发债主体级别平均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即便在2008-2009年宏观经济出现大幅V字波动的情况下,发债主体级别平均水平仍由3.634 跃升至4.164。另外,场内场外主体信用评级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给投资者传达了不统一的信号,也会引起“虚高评级”的跨市场传导。比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债发行利差均值均就高于银行间市场的企业债、中期票据。

记者:协会如何引导各方解决评级行业不足问题?

时文朝:将制定出台《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等自律规则,开展行业监测分析、现场调查等自律管理;研究行业发展动态,制定评级行业评级技术、信息披露、从业人员、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标准,提高评级行业透明度;研究并逐步推广双评级制度、探索科学合理的评级机构市场化评价机制,强化评级行业的外部约束;四是推动成立新型信用评级机构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以此为载体探索评级行业发展运营和业务模式,健全完善债券市场公共基础设施。

  版权所有 @ 中国资信评估网   京ICP备19034795号-1   咨询电话: 400-803-5789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水仙西路99号2层01-2622